日前,河南省教育厅正式揭晓202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立项名单,我校共有5个项目成功入选。其中,药学系王晓瑜、黄涵两位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双双跻身指导计划,占比全校立项总数的五分之二,以绝对优势领跑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充分彰显了药学系在省级科研竞争中的强劲实力与核心地位。这不仅是我系在省级科研平台上的重要突破,更是对全系科研工作系统性成效的有力印证。
本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竞争激烈,覆盖全省众多高校,旨在遴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此背景下,我校共斩获5项立项,而药学系独占两席,成为全校唯一立项数占比超过30%的教学单位,其作为学校科研主力军的角色愈发凸显。
王晓瑜老师主持的项目《望春花叶成分解析提取工艺优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聚焦于传统药用植物望春花的深度开发。该研究旨在系统解析其叶中的活性成分组成,优化关键有效物质的提取工艺路径,并科学评估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为拓展传统药物的现代应用价值、发掘地方特色药用资源开辟新路径。
黄涵老师领衔的《基于稳定同位素动态示踪-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京尼平苷酸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项目,则瞄准代谢性疾病研究的前沿。该项目创新性地运用稳定同位素动态示踪技术与高灵敏度质谱联用,致力于在分子层面清晰刻画天然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如何精准调控机体脂质代谢网络,为深入理解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寻找干预新靶点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该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科研沃土厚植,双星闪耀绝非偶然
此次我系两位青年教师的项目成功入选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指导计划,其意义远超个体荣誉。这既是对项目本身显著创新性与重要应用前景的权威背书,更是对药学系近年来持续深耕科研沃土、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生动写照。在全省立项总量控制、优中选优的背景下,药学系以全校40%的占比脱颖而出,有力证明了其科研布局的前瞻性和团队攻关的有效性。省级重点项目的牵引,如同为学科发展注入了高效催化剂,必将有力推动我校相关研究方向的深化拓展,并为后续争取更高层次科研成果以及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筑牢根基。
药学系始终将科研视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系内通过完善科研管理与激励制度,积极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并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科研骨干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锐意进取、潜心钻研的学术生态。系内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预评审与专家辅导,为项目申报提供精细化指导;同时大力投入共享科研平台建设,为黄涵等项目所需的先进质谱等大型设备提供坚实支撑。王晓瑜、黄涵两位老师的此次突破,正是这一系统性科研能力建设所结出的硕果。全系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扎实的支撑体系,为青年教师挑战高水平项目提供了坚实后盾。
科研处负责人对此佳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立项充分彰显了我校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厚积薄发,尤其肯定了药学系作为科研中坚力量的突出贡献。“药学系此次立项数占全校五分之二,成绩斐然,是系部长期坚持特色发展、深耕科研方向结出的硕果。”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与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对有潜力的科研团队和重点方向的支持,全力支持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确保研究任务高质量完成,力争在解决区域健康产业关键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瓶颈上贡献更具显示度的“南阳医专智慧”。
此次立项犹如双星辉映,不仅照亮了两位研究者深耕的领域,更映射出我系科研生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当基础研究的炬火在省级平台上点燃,其光芒必将穿透实验室的边界,为地方健康产业的升级之路投下知识的坐标。药学系以占据全校五分之二立项的优异成绩,再次奏响了科研创新的强音,也为其未来在更高层次科研舞台上竞逐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李森浩)